地区新闻: 新区宝塔区经开区安塞区甘泉县延长县黄陵县黄龙县宜川县洛川县吴起县志丹县延川县富县子长市

富县:基地引领奔小康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20    
 
 

  图/文 辛文静

  “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川塬互动、协会托管等扶贫模式,发挥了企业和合作社‘领头羊’优势,为贫困户提供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使其在产业发展中找准适合自己的增收位置,恢复了贫困户自身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打破了‘贫困户越扶越贫’的困局,实现了贫困户的可持续发展。”县长李志锋说。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让有劳动能力却无资金、无技能、无管理能力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富县县委、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推行“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建立29个产业扶贫基地,涉及养殖、苹果、水稻、蔬菜等产业,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指导,让贫困群众拥有自身造血功能。

  其中张家湾镇八卦寺村贫困户朱生平就是典型受益者。朱生平家中因父亲得了脑梗,看病花销较大,生活困难。自从农牧渔发展专业合作社包扶他后,朱生平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10月中旬,他高兴地领到了合作社免费发的6头猪仔。朱生平说:“合作社与大家签订了每公斤22元回收协议,还有喂养、防疫等技术指导,这给我吃了‘定心丸’。这6头猪仔,属于林下养殖的野猪仔,不用多少饲料,只要养多半年,预计可能每头猪能收入1000多块钱。”

  燃起生活热情的可不仅仅是朱生平,在全县范围内,在果业、畜牧养殖、蔬菜等29个基地的引领和全力支持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企业)已成为富县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最好“载体”,各个贫困村展露一批“蔬菜村”、“养鸡村”、“养猪村”的产业发展雏形,贫困户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产业,热情高涨,信心十足。

 
 

    打破僵局探索扶贫新路子

  很多贫困户都有这样的切身感受,原来养鸡、弄大棚、栽果树,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就是不会管理,没有一技之长,没有钱,所以弄啥都弄不成、见不上效益。

  如何打破困局,巧妙发挥政府职能,调动贫困户自我发展的主动性?使政府“输血”和贫困户自身“造血”相结合,从根本上让贫困户摆脱贫困,成为摆在富县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县长李志锋说:“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这些农户长期陷入贫困恶性循环的诸多因素中,其中无经营管理能力最为关键。这部分贫困户抓住政府帮扶的拐杖不丢手,等、靠、要、懒思想十分突出,一旦扶持项目选择不当,贫困户基本上把发下的‘种子’当‘口粮’吃,甚至落入‘硬性帮扶越扶越贫’的陷阱。而在这一轮精准扶贫中,实行干部与农户‘一对一’帮扶,这批干部中绝大多数是农村工作的门外汉,热情高,决心大,如果方法不当,更容易出现‘硬扶陷阱,’通过反复讨论,最终形成了‘建基地,破三无’的扶贫模式。”

  “建基地破三无”,就是针对全县范围内1454户有劳动能力、无资金、无技术、无经营管理能力的贫困户(简称“一有三无户”),调动涉农企业、合作社的积极性让其参与进来,作为扶贫产业基地,为贫困户提供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支持,使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找准自己合适的增收位置,形成以贫困户为主体,发挥扶贫项目市场选择机制,用市场机制杠杆撬动扶贫工作,发挥贫困户脱贫主动性,调动贫困户自食其力的积极性,全面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建成29个扶贫基地

  “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这么大年龄了,还能进学校学技术”。7月10日,富县职业教育中心培训室里,34岁的失业人员王霞开心地说道。和她一起学习的还有富县“精准扶贫”第二期培训班的50多名学员。怀着依靠知识和技能脱贫的愿望,他们从各乡镇纷纷赶来学习。这只是富县“精准扶贫”全面工作中的一个剪影。

  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很多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为了让有劳动能力却无技能的贫困人员脱贫致富,该县以技能培训助力“精准扶贫”,为实现就业脱贫铺筑道路。对贫困“两后生”和进城务工贫困劳动力开展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和农民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一名劳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达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的。

  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该县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贫困人员进行果树管理、大田管理、养殖等多项技术的理论培训,并以全县25个实训操作课堂为平台,开展建筑工程、汽车修理等项目的实践技术与操作培训。

  “只要学员愿意,就可以来多学几门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培训时间和内容持续循环,一次没学会可以再来,直到学会为止。”主管精准扶贫的县委副书记梁建军对学员承诺。结合各企业用工需求,该县以职业教育中心为平台,围绕餐饮、农业、煤油企业、公益性岗位等开展实用技能培训7期。目前,已有163名贫困人口通过多种渠道实现了就业。与43家企业达成安置协议,三年内可陆续安置877人。

  而这仅仅是教育扶贫基地,还有养殖基地、果业基地……县上拿出了400万元的专项资金,其中30%用于合作社(企业)技术服务、品种引进等,70%用于扶持贫困户建设圈舍、购买种苗、农资、防疫药品等;合作社(企业)具体负责贫困户品种引进、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产品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贫困户按照合作社的管理技术要求进行生产。

  截至目前,全县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2亿元,推行“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和川塬互动、协会托管等产业扶贫模式,建立苹果、畜牧、蔬菜、劳务等29个扶贫产业基地,已与645户签订了帮扶协议,覆盖“一有三无户”44%以上。已落实果园改造措施3790亩,新栽果树1360亩,饲养畜禽1.3万只,种植蔬菜1100亩,安置就业岗位610个,做到了当年能增收,长远可致富。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洽谈 | 广告报价 | 服务协议 | 常见问题 | 发展历程 | 网站声明

Copyright © 2012-2018 延安网0911news.com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911-2713577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14004430号-1

互联网经营电子标识:61260000000158

24小时新闻热线:15009215355

技术支持:卓天网络